【良文点评】关注王暖暖离婚案:一场个体救赎与司法样本的双重叩问
发布日期:2025-09-27
浏览量:59126
(本网特约评论员 张良文)王暖暖说:“我来做这个参照,让今后类似案子更顺利。”当王暖暖在南京法院的庭审中直面视频那头的俞某冬,仍难掩生理性的恐惧与躯体化反应,这场始于2019年泰国悬崖边的噩梦,便以法律博弈的形式延续到了第六个年头。从ICU抢救8天的生死边缘,到泰国法院33年零4个月的刑事判决,再到如今国内首例被告境外服刑的离婚诉讼,王暖暖的每一步前行,都在叩问个体权益与司法实践的深层命题。
公众对“六年离不掉”的焦虑,本质是对“恶有恶报”朴素正义观的迫切期待。俞某冬的蓄意谋杀未遂已被异国司法印证,这种突破人伦底线的暴力行径,远比《民法典》列举的“家庭暴力”“虐待家庭成员”更为恶劣。王暖暖主张的“净身出户”诉求,既是对自身17处骨折、失去生育能力等创伤的交代,也是对俞某冬索要3000万“离婚费”荒诞行径的反驳。
从法律逻辑看,俞某冬的重大过错与挥霍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已然构成少分或不分财产法定事由,公众的情绪共鸣,实则是对“过错方担责”司法原则的坚定拥护。
情绪化的指责不能替代制度化的理性。这起“三无”案件的审理困境,恰恰暴露了跨国司法协作的现实壁垒。泰国非《海牙送达公约》缔约国,导致诉讼文书无法通过常规途径传递,从外交部协调到中泰司法协助条约的适用,每一步都需在规则框架内艰难破冰。最终跨国视频庭审的实现,是最高法、外交部等多部门“超常规组队”的结果,这种在既有规则中寻找弹性的努力,正是程序正义的生动实践——司法不能因舆论迫切而逾越程序,更不能因跨国障碍而放弃正义。
王暖暖案的价值早已超越个案本身。它为同类案件提供了可借鉴的司法样本:文书送达可通过外交途径与使领馆协助破解,境外服刑可认定为“特殊情况”适用视频庭审,重大刑事过错可成为感情破裂的核心证据。而王暖暖那句“我来做这个参照,让今后类似案子更顺利”的表态,更让个体的苦难升华为制度进步的养分。从财产分割中个人与共同财产的界定,到境外服刑人员离婚的程序规范,案件的每一个争议点,都在为全球化时代的家事审判填补空白。
王暖暖离婚案9月26日开庭,司法进程已展现出明确的价值导向。刑事判决剥夺了俞某冬的人身自由,民事审判理应斩断其与受害者的法律纽带,这既是对王暖暖通过辅助生殖技术重启人生的保障,也是对“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原则的践行。当司法机关在无先例可循的困境中踏出第一步,当公众的关注转化为对制度完善的期待,这场漫长的救赎之路,终将走向有光的终点。而王暖暖案留下的司法遗产,也将让更多“下一个她”不必在正义门前等待太久。
作者:张良文
【审稿:阿渊】
上一篇 : 【良友锐评】警惕“捞女文化”和藉此衍生的“塔尖文化”肆意蔓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