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时政国际军事财经港澳经济消费法治反腐交通环保地方舆情民生社会科技生活商务健康文化

文冠果叶茶的奇迹——阿鲁科尔沁的绿色发展之路

2024-05-31 20:57:06    来源:亚洲中国新闻网    编辑:

亚洲新闻网讯,据亚洲中国新闻网(亚新网)5月31日综合报道(刘伟杰)2024年5月24日,清晨的阳光洒在阿鲁科尔沁旗的大地上,天空蔚蓝如洗,仿佛经过前几日大风和暴雨的洗礼后,变得更加清明亮。在这美好的时光里,图门书记与他的夫人苏布达驱车前来,陪伴我踏上了一段下乡采风的旅程,旨在深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独特文化。

我们一行人沿着天山一路向北,向着罕苏木苏木的方向驶去。初夏的阿鲁科尔沁旗,景色宜人,美不胜收。道路两旁,沙漠土地上的山杏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远处的牧场上,绿草如茵,牛羊成群,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刘伟杰主席与当地牧民在阿鲁科尔沁旗同心同德知青驿站合影。

在罕苏木苏木的前呼布嘎查,我们听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据说在1674年,康熙皇帝曾微服私访至此地,他在罕庙中邂逅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喇嘛,即第一世西活佛。康熙皇帝被这位喇嘛的未卜先知所折服,决定动用国库银两,为他建造一座宏伟的大庙。后来,康熙皇帝还亲自赐予了“钦定戴恩寺”的庙匾。罕苏木在蒙语中意为“皇帝庙”,这一名称也由此而来。

↑图门书记陪同刘伟杰主席参观制茶车间。

我们随后拜访了蒙古族牧民达木柴的家。他家门口两侧摆放着两个两米高的蛋白柳编制装饰大花瓶,显得既古朴又富有民族特色。院子里干净整洁,一尘不染。院外,一个白色的蒙古包静静地伫立着,里面陈列着沈阳知青下乡时期的历史文物,似乎在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岁月。

达木柴夫妇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茶台上,早已备好了香甜的奶茶、奶皮子和干奶条。我端起一杯金黄的茶汤,轻轻啜饮,只觉香甜中略带微苦,口感独特,令人难以忘怀。我好奇地向达木柴询问这茶的来历,他告诉我,这是他们自己制作的文冠果叶茶。

↑文冠果树叶。

对于文冠果,我此前从未听说过,更别提品尝过文冠果叶茶了。达木柴见状,便请来了附近的茶场合伙人、制茶师傅乌其拉图。乌其拉图师傅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文冠果叶茶的来历。原来,2016年夏天的一场冰雹大雨,将他们家的文冠果树的叶子打落。雨后,院子里弥漫出一种令人神清气爽的奇香。乌其拉图师傅回家后向母亲询问原因,母亲告诉他,过去当地人头疼时,常用文冠果叶子煮水喝,颇有奇效。

乌其拉图师傅听后深受启发,他决定尝试将文冠果叶子制成茶叶。然而,初次尝试时,他连续半个月过量饮用而导致两眼冒金星、后背冒冷汗。经过询问医生,他得知这是由于过量饮用导致血压降低所致。经过这次经历,乌其拉图师傅开始谨慎地研究文冠果叶茶的制作方法和饮用剂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乌其拉图师傅逐渐掌握了文冠果叶茶的制作技巧,并发现其具有降低血压的功效。他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驻村书记乌日图,并得到了书记的大力支持。在驻村书记的帮助下,乌其拉图师傅成功立项并获得了资金支持,购买了制茶设备并申请了产品专利和质量检测。如今,他们已经成功开发出十多种文冠果叶茶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参观文冠果叶茶制作过程中,我看到附近的一对母子肩背着蛇皮袋子过来卖文冠果树叶。这些叶子嫩绿清香,是村民们每天从附近采集来的野生文冠果叶。这些村民们将采集到的文冠果叶卖到茶场,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促进了当地文冠果产业的发展。

↑茶场收购牧民采集文冠果叶。

如今,驻村书记乌日图带领嘎查村集体积极参与文冠果优势项目的开发。他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立足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和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了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经过反复调研、考察学习和科学论证,他们确定了传统畜牧业、民族手工产业、特色小产业以及文冠果茶、文冠果油、根雕、柳编等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同时,他们还打造了“罕乳”、“罕绣”、“罕茶”等地方特色产业品牌,形成了以传统产业为主导、以特色产业为补充的生态、绿色、有机的产业发展格局。

这次下乡采风之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阿鲁科尔沁旗的独特魅力和绿色发展之路的勃勃生机。文冠果叶茶的奇迹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更让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我相信,在驻村书记乌日图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阿鲁科尔沁旗的绿色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摄影:图门)

编审:王禧  白敬明

亚洲中国新闻网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网友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亚洲中国新闻网
24小时排行榜
  • 二维码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072号 工信部备:京ICP备2020045465号-7 注冊證 Copyright 2020 亚洲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