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时政国际军事财经港澳经济消费法治反腐交通环保地方舆情民生社会科技生活商务健康文化

我家有老兵·抗美援朝特辑丨一本旧书,见证 “中朝友谊海样深”

2023-08-04 11:22:16    来源:新华社    编辑:

  我的父亲张枫梧今年96岁了,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老人收到一份礼物——一本《中朝友谊海样深》的小册子。上面收录了父亲当年登载在《人民日报》上的《咸妈妈和志愿军》一文。

  我的父亲是江苏扬州邗江人,1943年参加革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父亲是24军后勤部的通联干事,经常在前线采访,写了大量珍贵的战地日记。

  手里捧着这本书,父亲的思绪回到了战火纷飞、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又回到了朝鲜“阿玛尼”咸妈妈身边,眼里泛起了泪花。

  “为了伤员们早健康,为了前线上打胜仗,不觉苦来也不觉累,从早到晚河边忙。河里的流水清到底,水清正好把衣裳洗,天天洗来月月洗,洗出了中朝的深厚友谊……”这是《咸妈妈和志愿军》文章开头的一首诗,父亲至今仍能背诵。

  父亲说,咸妈妈的真名叫咸在福,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发髻梳得整整齐齐,精干得很。“当时我们的驻地在上甘岭附近的小山村里,咸妈妈的家也在这里。咸妈妈对待志愿军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看到志愿军同志就笑着挥手打招呼,不管炮火多激烈,她都镇静地为志愿军伤员洗衣、烧水……”父亲深情地回忆道,自从志愿军某部后勤医疗二所进驻该村,咸妈妈给志愿军伤员同志洗了2000多件衣服。

  父亲至今还记得,有一天午饭后,伤病员们在山洞的病房休养或在附近休息。突然,不远处传来飞机的马达声。这时,咸妈妈正顶着一筐洗净的衣服。她听见飞机来了,急忙往回跑。猛一抬头,看见一些伤病员还没有发现敌机,急得大声呼叫,提醒大家立即撤进防空洞。

  “嗡嗡的马达声逼近,山顶上的哨兵马上发出警示。须臾间,十几架敌机俯冲下来,四五十颗炸弹和汽油弹在附近爆炸,烟雾瞬间吞没了整个山头。”父亲回忆道,咸妈妈看到有几座房舍着了火,放下衣服就钻进了熏人的烟火中,帮助看护班的战士抢救被子、用具。

  “抢救结束后,伤病员都围过来看咸妈妈有没有受伤。”父亲说,当时他看见咸妈妈的衣服被烧烂了,头发被烧焦了,双手也受伤流血了。

  “在那次空袭中,咸妈妈家的房屋被烧成了灰烬,她没有流一滴眼泪。但当她得知一位战地护士在空袭中牺牲,咸妈妈哭了,伤心得连饭都吃不下。”父亲说。

  咸妈妈没有房子住了怎么办?志愿军战士立即帮她重建房屋。

  有的同志脚负伤,行走不便,仍坚持干活,手掌磨出泡了也不肯休息;有的同志手脚都负了伤,还忍痛帮助咸妈妈扛木头。5天后,咸妈妈在志愿军伤病员的帮助下,又重新盖起了一座新屋。父亲说,新屋建成后,他们起了个名字——“中朝友谊宫”。

  不久后,战士们在被炸的土地上种了树苗和蔬菜。父亲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短诗:“在那硝烟弥漫过的山坡上,在那弹坑布满了的溪流旁,志愿军战士把小小的杉树苗,一棵棵一行行辛勤地栽上。志愿军是和平花园的园丁,给战火中的朝鲜带来了生命和希望,他们栽上了幼苗也就种下了友谊,这友谊将和幼苗一起生长。”

  出国作战前,父亲在辽宁安东(现辽宁丹东)拍摄的照片。

  “部队转移后,我们就再也没见到过咸妈妈。我们战友日后重聚时,大家也都会想起这位朝鲜的咸妈妈。”父亲后来还给那个小山村写过信,不过没有收到回音。(张艺萌)

 

  出品人:李学勇、李俊

  监制:李砺寒、常爱玲、齐慧杰、田源

  策划:王逸涛、张汨汨、黄庆华

  统筹:王楠楠、孙丰晓、胡碧霞

  协调:李成蹊、姜涛、田名清、李国俊

  记者:张瑞杰

  编校:高蕊、韩启扬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联合出品

 

  特别鸣谢

  退役军人事务部办公厅

  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

  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扬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亚洲中国新闻网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网友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亚洲中国新闻网
24小时排行榜
  • 二维码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072号 京ICP备2024070589号-2 注冊證 Copyright 2020 亚洲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